二十年前,李阳的演讲现场堪比摇滚演唱会。
万人体育馆里,他像指挥家般挥舞双臂,带着全场用丹田之气吼出"Don't be shy! Just try!"。
磁带抢购现场更像春运抢票,有人直接摔碎包装盒——毕竟抢到就是赚到,毕竟李阳是那个能让三亿中国人疯狂学英语的"教父"。
新东方当时还在中关村的小平房里教托福,而李阳已经带着疯狂英语横扫全国。
他的"喊英语"疗法像病毒般传播:公交车上、操场上、厕所里,到处是举着"三最口腔肌肉训练法"教材的学生。
巅峰时期,李阳一年演讲200场,场场爆满,单场销售额破百万。
2011年,李阳的外籍妻子李金在微博晒出满脸淤青的照片,引爆舆论。
这个曾被奉为"英语救世主"的男人,突然变成了家暴施暴者。
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回应:"我和妻子结婚是为了做中美教育实验","家暴是双方互殴",甚至把离婚官司上升到"爱国层面"。
这不是普通的丑闻。
李阳将个人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,就像把鸡蛋全放进一个篮子。
当篮子摔碎时,疯狂英语的公信力瞬间崩塌。原本谈好的风投撤资,加盟校纷纷解约,连他自己都承认:"家暴事件后,公司市值蒸发了90%"。
李阳把自己活成了"英语之神"。
每次演讲必喊"我是李阳,疯狂英语创始人",教材封面全是他的照片,甚至要求员工喊他"李阳老师"而非"李总"。
这种个人崇拜短期内能带来流量,但长期看却是颗定时炸弹——一旦偶像崩塌,品牌必死。
反观新东方,俞敏洪从早期就刻意淡化个人色彩。
他让王强、徐小平这些"合伙人"走到台前,自己甘当"绿叶"。
即便后来遭遇"双减"重创,新东方仍能通过东方甄选转型,靠的就是品牌与个人的切割。
李阳打心底瞧不起应试教育。
他曾在演讲中痛批:"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,是为了改变命运!"
这种理想主义在早期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,但很快被现实打脸。
中国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分数,尤其是在高考、四六级等硬指标面前。
新东方则聪明得多。
他们把托福、雅思、考研英语拆分成"提分公式",用"词根词缀记忆法""阅读定位技巧"等实用主义方法征服市场。
当李阳还在强调"自信开口"时,新东方已经靠应试培训赚得盆满钵满。
李阳的口头禅是:"要是我自己弄,早把公司做大了!"
他从不掩饰对团队的不屑,甚至在会议上辱骂高管:"你们就是来蹭饭的!"
这种管理风格导致核心团队频繁离职,三任总经理平均任期不到两年。
而新东方的分钱哲学堪称教科书。
俞敏洪早期就给老师开出行业两倍工资,后来又推行"打分制"——学生评分4.0以上的老师奖金翻倍。
这种激励机制让新东方留住了大批名师,即便遭遇"双减",仍有2000多名老师跟着转型做直播。
新东方的"三驾马车"时代,俞敏洪把股份分给王强、徐小平;后来上市,又给高管和核心老师配股。
这种"舍得"文化让团队凝聚力极强,即便遭遇危机,也没人想着单干。
新东方从托福培训起家,后来又切入K12、考研等赛道。
他们把每个考试拆解成"知识点+技巧+真题"的流水线,甚至开发出"智能题库"系统,让学生像玩游戏通关一样提分。
新东方早期就建立了标准化教研体系,任何老师离职都不影响教学质量。
即便俞敏洪本人淡出管理层,新东方的品牌依然坚挺。
反观李阳,他离开疯狂英语后,品牌迅速缩水,如今只能靠"9.9万加盟"的割韭菜模式续命。
李阳是个矛盾体:他是演讲天才,也是管理白痴;
他是理想主义者,也是现实逃避者。
当他在抖音直播卖课,喊着"投资9.9万,收益2000万"时,曾经的疯狂英语早已沦为时代的笑柄。
而新东方呢?
他们在"双减"后转型直播电商,靠东方甄选再度崛起。
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商业世界不相信情怀,只相信模式。
李阳输给了自己的疯狂,而新东方赢在了对人性的精准把握。
或许,这就是商业的残酷真相:天才可以创造奇迹,但只有模式才能成就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