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社会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,“不能吃苦” 成了被诟病的标签,人们热衷于比拼谁更能忍受艰辛,一场近乎疯狂的 “吃苦内卷” 悄然蔓延。但我真心想对当代年轻人说:别盲目陷入吃苦的怪圈,因为吃苦本身,其实是一种需要谨慎对待的 “能力”。
蜘蛛侠有句经典台词: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”。在吃苦这件事上,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逻辑:你越是擅长吃苦,生活抛来的苦就越多。那些自诩 “特别能吃苦” 的人,往往在生活的苦海里越陷越深,仿佛永远也看不到尽头;而那些看似 “不能吃苦” 的人,反而有可能避开生活的荆棘,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。这听起来有些荒谬,但现实就是如此。
这里所说的 “不吃苦”,绝非倡导年轻人好逸恶劳、放弃努力。连续玩手机 30 多个小时,通宵打游戏打到心脏难受,这些看似 “辛苦” 的行为,根本算不上吃苦。还有那些为了热爱的工作,即便天天加班、睡在公司,但能获得丰厚的回报,内心充实又满足,这样的付出也不能称之为吃苦。因为当你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一件事,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正向反馈时,即便身体疲惫,精神也是愉悦的,这与真正意义上的 “吃苦” 截然不同。
真正的 “吃苦”,是被迫承受那些违背自己意愿、消耗身心的事情。就像你对香菜厌恶至极,母亲却以 “为你好” 为名,一日三餐都端上炒香菜,还要求你每餐必须吃下两大盘,甚至承诺吃完就能百病不侵、未来一片光明。然而她却忽略了,这种强行的 “为你好”,正在一点点磨灭你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。
职场中也不乏类似的情况。有些老板不给员工发工资,还不断要求他们加班,美其名曰 “年轻人就该历练”“现在吃苦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”。他们总是用 “好日子在后头” 来画饼,可为什么一定要把幸福的时光都押注在遥远的未来?为什么不能将好日子提前,让当下的生活也充满光彩?如果把所有美好的期待都留到 80 岁,那时即便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,身体机能的衰退也会让我们失去享受的能力,曾经憧憬的好日子,最终不过是一场空欢喜。
吃苦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,更不该被盲目推崇。那些打着 “为你好” 旗号,强迫你吃苦的人,或许根本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和需求。人生短暂,我们没有必要用无意义的吃苦来证明自己。与其在苦海里挣扎,不如学会辨别哪些是值得付出的努力,哪些是毫无意义的消耗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看你吃了多少苦,而是看你能否在有限的人生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价值,让每一个当下都过得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