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?
身边有些人,一旦当了领导,就像换了个人。
以前一起插科打诨、称兄道弟,现在要么板着个脸、官腔十足,要么吹毛求疵、动不动就发火。
为什么很多人一当领导,性格就变了?
01
屁股决定脑袋
以前当小兵,你只需对自己负责。
当了领导后,你要对团队、对结果、对上级负责。
以前:你可以和大家一起骂:“这破项目谁想出来的?”。
现在:老板问项目进度,你得顶着;其他人搞不定,你得协调;出了问题,你得第一个站出来担责。
以前:你可以拍桌子:“这个需求太傻了,怼回去!”
现在:你得耐着性子:“嗯,这个需求的出发点我们再理解一下,看看能不能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,同时也要考虑客户的感受…...”
不是你虚伪了,而是你现在的位置,要求你必须权衡更多因素,承担更大压力。
就像从球员变成了教练,还能只考虑自己踢得爽吗?你得考虑战术、团队、输赢。
02
权力是面放大镜
优点缺点,都会被放大N倍。
闯王李自成,早期也是体恤百姓、纪律严明的领袖形象。
但进入北京,登上权力巅峰后,立马就飘了,开始贪图享乐、放纵手下。
结果呢?秒失民心,只当了42天的皇帝。
权力就像一面巨大的放大镜,把他性格中的骄傲、贪婪这些原本可能没那么显眼的缺点,无限放大了。
当然,也有好的例子,比如有些领导当了官,责任心、担当感被放大了,变得更有魅力。
关键在于,权力给了你影响他人、调动资源的能力,也给了你放纵自己人性弱点的机会。
当了领导,怎么才能不飘呢?
1、第一面镜子:下属的“反馈镜”
比如唐太宗李世民。
他开朝会,就鼓励大臣们随便喷。
头号喷子,魏征怼他千百遍,他待魏征如初恋,这才有了“贞观之治”。
2、第二面镜子:同级的“参照镜”
曾有人说:“中国古代一共就两个半圣人,一个是孔子,一个是王阳明,还有半个是曾国藩。”
为啥曾国藩算半个?
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拿圣人当标杆,天天把自己的言行,跟圣贤的标准比对,看自己距离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的“三不朽”还有多远。
“正经人谁写日记?”
但曾国藩就天天写,而且是详细复盘自己的一言一行。
无论是心生一个不诚的念头、说一句不妥的话、办一件欠虑的事,甚至只是起床晚了、看书不专心、待人接物有傲气……
上一篇:为什么很难执行8小时工作制?
下一篇:5G网络覆盖率如何?